2025-09-01 来源:青神县委组织部
近年来,眉山市青神县立足新时代党员队伍结构多元化、教育需求差异化实际,积极构建“分步、分段、分类、分层”教育模式,打造上下联动、横向协同、技术赋能的工作格局,推动党员教育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全面提升党员教育覆盖面、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分步推进,破解“师资短板”难题。围绕加强党员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按照“选、育、用”全链条思路,构建“选优配强、育精培优、送教管用”师资赋能机制,为党员教育提供人才支撑。突出选优配强,聚焦“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标准,从党校教师、领导干部、先进模范、技术能手等群体中遴选党员教育师资38名,打造“专职+兼职+特聘”多元化师资队伍,确保教学力量覆盖理论宣讲、技能传授、经验分享等多个领域。突出育精培优,每年定期举办全县党员教育师资培训班,围绕提升政治理论素养、进行形势政策解读和实践案例分析等重点内容开展系统性培训,推动师资队伍从“数量扩充”向“质量提升”转变。今年以来,累计培训师资38人,师资授课满意度达98%以上。突出精准滴灌,结合农村、社区、企业、机关等不同领域党员实际需求,制定涵盖政策理论、产业技术、基层治理等内容的“送课菜单”,组织师资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点单式”授课。去年以来,累计送课41场(次),覆盖党员1800余人(次),有效解决基层党员“学不到、学不深”问题。
二是分段施策,破解“年龄断层”难题。针对不同年龄段党员的认知特点与成长需求实施“三项行动”,实现“按需施教、精准赋能”。以“理论筑基+实践练兵”双轨培养为路径,开设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设置电商直播、智慧农业等特色课程,帮助青年党员掌握实用技能;同时,组织青年党员参与村集体经济项目运营、重大项目攻坚等实践任务,让其在“干中学、学中干”。今年以来,累计举办青年党员培训9期,覆盖青年党员380余人(次),推动138名青年党员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基层治理的骨干力量。发挥中年党员“经验丰富、群众威信高”的优势,鼓励中年党员与青年党员结对互助,通过“老带新传经验、新促老强本领”,形成良性互动格局。目前,全县已组建结对小组58个,带动72名党员实现能力互补提升。组建“银发宣讲团”,邀请老党员、老模范结合亲身经历讲述红色故事,去年以来累计开展红色宣讲8场(次),覆盖党员群众340余人(次);建立行动不便老党员信息台账,选拔“年轻党员+志愿者”组成送学上门小组,定期送达学习资料、开展政策宣讲、收集困难诉求,累计开展送学服务130余次,切实增强老党员组织归属感。
三是分类实施,破解“教育断点”难题。针对流入党员、流出党员、本地党员不同情况,分类制定教育管理措施施策,确保党员教育“不漏一人、不掉一课”。突出流入党员“融城共治”,依托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建立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双向共管”机制,与流出地党组织定期共享党员学习情况、参与社区治理表现等评价信息;同时,引导流入党员加入社区网格志愿服务队,参与矛盾调解、环境整治等工作,推动流动党员从“流入”到“融入”转变,今年以来引导24名流入党员参与社区服务。流出党员“云端聚力”,以“线上党支部”为载体,利用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APP等信息平台优质资源,常态化推送学习资料、党课视频;利用节假日流动党员集中返乡契机,组织集中补课充电,今年以来累计开展线上送学460余次,线下集中补课1期,覆盖流出党员690余人(次),确保流出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本地党员“送学上门”,整合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远程教育站(点)等阵地资源,打造“15分钟学习圈”,结合农村党员生产生活特点开设“田间课堂”“农民夜校”,用“方言土语”讲政策、传技术,针对行动不便的本地老党员,同步落实“送学上门”服务,累计开展送学活动60余场(次),覆盖本地党员210余人(次)。
四是分层落实,破解“党员覆盖”难题。针对传统培训“上热下冷”问题,构建“县级引领+兜底覆盖+直播送学”立体化培训体系,推动党员教育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升级。县级示范强引领,依托县委党校主体班,每年举办“基层党员普通培训班”“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等重点班次,对基层党组织书记、新发展党员等600余名关键群体开展集中培训,通过“专题授课+案例研讨+现场教学”的方式,为各基层党(工)委开展全覆盖兜底培训打样板、作示范。基层兜底全覆盖,围绕“每年把党员全覆盖轮训一遍”目标,指导基层党组织结合行业特点、党员需求制定个性化兜底培训计划。去年以来,基层党组织累计开展兜底培训32期,培训党员1.1万余人(次),实现辖区党员培训“无死角”。直播送学破时空,针对农村党员居住分散、流动党员难以集中的问题,采用“主会场现场授课+分会场直播教学”模式,邀请专家学者在线授课,设置主会场1个、乡镇(村)分会场115个,累计组织8212名党员同步参训,让优质教育资源直达一线、覆盖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