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9 来源:盐边县委组织部
近年来,攀枝花市盐边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人才振兴,充分依托自然禀赋与人文底蕴,积极探索构建非遗传承人+文旅推荐官+乡村运营师“三维人才矩阵”,通过借力新媒体传播优势和培育文旅新业态,推动农文旅融合与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双向赋能,成功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富民兴盐新图景。
培养“非遗传承人”赓续技艺,实现文旅资源活态传承。一是全域挖掘建库。在全县范围内搜集挖掘非遗项目和非遗人才,推进大笮文化资源调查工作,对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信息进行分类建档、动态管理,构建起覆盖省、市、县三级的非遗资源体系。截至目前,全县入库省级非遗项目10项、传承人7名,市级非遗项目8项、传承人11名,县级非遗项目28项、传承人42人,为非遗传承奠定坚实基础。二是系统传习保护。建立“大笮工匠”培育体系,鼓励并支持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常态化开展传习活动,打造集文化交流、成果展示、技艺展演、产品展销于一体的非遗人才研修传习阵地。将非遗文化纳入县域中小学特色教育课程,推动非遗在民间传承与校园教育中形成梯级接力。据统计,全县已建成非遗工坊7个、传习所4个,累计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50余次,参与人数达1.1万余人。三是跨界融合发展。积极探索“非遗+文创+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景区、入驻旅游特色村,推动非遗技艺与文旅场景深度结合。其中,“阿木诗依”系列文创产品成功入选“中国礼物”,傈僳族火草麻布制作的特色服饰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省级非遗传承人罗顺兵将盐边茶制作技艺与乡村旅游相融合,通过开放茶山观光、开设茶艺体验、推出茶食菜品、联动民宿经营,进一步加深非遗人才与文旅产业融合度,让非遗成为带动旅游消费的新亮点。
集结“文旅推荐官”助推引流,推动文旅市场持续升温。一是做好培育孵化。出台《盐边县文旅推荐官管理办法(试行)》,依据粉丝数量、作品质量、内容创作契合度、传播影响力及文旅宣传实绩等因素,从全县党政机关干部、事业单位人才、西部计划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群体中精准筛选、培育孵化文旅推荐官17人,形成专业化宣传队伍。二是激发创作热情。协调县融媒体中心提供技术与设备保障,联动全县7家A级旅游景区、1个文化馆推出门票免费、讲解优惠等便利政策。依托京东(盐边)乡村振兴示范园创业孵化基地搭建培育平台,邀请“王橘长”“烟雨坊”等知名文旅自媒体达人开展主题培训、座谈交流10余次,持续提升推荐官创作能力,催生新媒体助力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化学反应”。三是促进流量转化。精准捕捉文旅宣传网络热点,引导文旅推荐官结合新潮创意开展宣传推广,在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中发布盐边推介视频700余条,通过内容传播,带动盐边羊肉米线、渔门枇杷、惠民贡米、昔格达玫瑰等优质文旅资源火热“出圈”,相关话题全网点击量累计1.5亿人(次),直接带动县域旅游综合收入超亿元,“滋味盐边”城市品牌知晓度和美誉度不断攀升。
引进“乡村运营师”重塑村落,加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找准定位“引”。综合评估全县80个村资源禀赋和干部能力,明确各村发展定位与运营需求,针对性引进扶犁乡创、余粮乡创等专业“乡村运营师”团队。通过团队入驻有效解决乡村运营中“动力不足、脑力短缺、劳力匮乏”等问题,为乡村文旅发展注入专业动能。二是单点示范“育”。在红格镇联合村开展乡村运营试点,通过盘活村级资源资产、打造特色文旅场景、壮大有机农业等产业,累计实现产值1.32亿元,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600万元,解决23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问题,该试点成功入选“四川十大城乡融合案例”,并荣获全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领跑基地”称号。三是以点带面“兴”。充分运用试点运营成果,发挥乡村运营师资源链接与经验输出作用,持续壮大经营管理、创意策划等文旅人才队伍,积极对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四川盐边支队、“盐边艺术大使”等智力资源,共同孵化出“芋”见盐边、“杷”适生活等一批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推动全县文旅产业从“单点出彩”迈向“全域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