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党建 > 农村党建
德阳市绵竹市三措并举,激活村集体经济“一池春水”

2025-11-06   来源:绵竹市委组织部

近年来,德阳市绵竹市坚持把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不断强化党建引领,通过系统谋划聚合力、模式创新激活力、多元融合拓渠道“三措并举”,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瓶颈,为强村富民注入源源不断动力,激活村集体经济“一池春水”。

一是系统谋划,凝聚发展合力。坚持高位统筹与精准施策相结合,从顶层设计、队伍建设、责任压实三方面发力,打造全域推进、上下联动的集体经济发展格局。强化顶层设计,立足县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探索实施壮大村集体经济“破十创百”行动,配套建立跨镇跨村抱团发展机制及“建立一个资金项目库、组建一支发展顾问团、选派一批发展助理、结成一批强村帮带对子、搭建一个跨域发展平台、开展一次培训提能行动、建立一套调度拉练机制、完善一套规范的运行流程”等“八个一”保障措施。针对不同村情,逐村梳理发展短板与优势,量身定制“消薄增收”方案,推动形成“强村持续稳增、弱村加速赶超”的良性发展态势。建强“头雁”队伍,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健全多元化薪酬体系,畅通职级晋升通道,专门设立“集体经济创收奖励”机制,有效激发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压实联动责任,通过组建由农业、文旅、财政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发展顾问团、向重点村选派产业发展助理、开展强村帮带行动等举措,推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基层倾斜。构建“县级统筹协调、镇级组织实施、村级具体落实”的三级协同机制,联动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形成“上下一心、同向发力”的工作合力。

二是创新模式,激活内生动力。聚焦“资源盘活难、利益联结散、业态单一化”等痛点,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集体经济从“输血”向“造血”转变。针对农村闲置厂房、撂荒土地、老旧设施等等“沉睡资源”,通过精准盘活摸排、分类盘活、规范流转等方式,推动资源向资产转化。九龙镇棚花村盘活闲置旧酒厂改造为蓉蜀春酒厂,整治撂荒土地实行化整为零,种植蔬菜、花卉,年增集体收入近60万元,实现“闲置资源”到“稳定收益”的有效转化。优化治理模式,探索推广“五干一分”,即“推介部门干、平台支部干、培训协会干、市场公司干、订单村民干”等有效治理模式,清晰界定党组织、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村民、企业等主体的权责边界,将治理效能转化为发展动能。年画村通过该模式规范利益分配、凝聚发展共识,实现集体收益与村民分红同步增长,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200万元。鼓励各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构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玫瑰新村围绕玫瑰资源延伸全产业链,发展玫瑰种植、精油提炼、鲜花饼加工、乡村旅游等业态,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白溪河村依托生态优势打造“花果白溪”农旅产业链发展春日李花、夏日枇杷、毛豆种植等产业,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6万元,实现“产业有特色、增收有门路”。

三是多元融合,拓宽增收渠道。以“融合发展”为路径,深化农文旅融合、区域协同、规划引领,推动集体经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跨越,实现可持续发展。深化“农文旅融合”,围绕“一朵玫瑰”“一壶美酒”“一幅年画”等绵竹特色符号,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集生态观光、农事体验、文化研学、产品直销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搭建开放合作平台,主动融入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格局,借力“头雁强村·融圈共建”平台,选派村“两委”成员赴先进地区跟岗学习,借鉴集体经济发展先进经验;与省外强村建立合作,引入资金、技术与市场资源打破地域限制,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外部活力。强化规划引领保障,将村集体经济发展纳入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划分特色农业区、文旅融合区、产业配套区等功能分区,实现“多规合一”,通过科学规划确保村集体经济项目与区域空间布局相匹配、与生态环境相协调,避免盲目发展、重复建设,为集体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筑牢基础。

四川党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