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专题 > 党建引领帮扶工作共同体
凉山州甘洛县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托底性帮扶“红色引擎”,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9-23   来源:甘洛县委组织部

近年来,凉山州甘洛县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托底性帮扶工作的“红色引擎”,始终坚定信心、加压奋进,主动抢抓政策机遇、整合帮扶资源,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高频联动,凝聚发展合力。始终将托底性帮扶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严格落实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落实、全员参与的工作要求,多管齐下凝聚发展合力。强化党建引领,构建共建格局。积极对接帮扶企业,签订《党建引领县企共兴协议》,推动下辖41家二级公司与全县13个乡镇127个村结对帮扶,结合不同乡镇和村的实际制定“一乡一策、一村一方案”产业发展规划,构建起企地责任共担、产业协同共抓、民生互助互促、发展同向共推的良好工作格局。健全工作机制,形成闭环管理。推行“清单制”管理调度、“项目化”实施推进、“一站式”服务协调的工作模式,让每一项工作从部署到落实都形成完整闭环。充分发挥县级协调机制办公室的“管道”作用,不断完善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重大事项协调服务机制,通过逐级收集汇总问题、集中研究解决办法,确保重要事项高效落地。加强统筹协调,压实工作责任。对标省州出台的相关制度措施,结合县域实际制定《2024—2027年甘洛县托底性帮扶行动计划》,从严从实推动相关任务落地落实。截至目前,已召开县委常委会、专题会,县政府常务会等涉及帮扶工作会议30余次,累计落实帮扶资金3.07亿元。

二是坚持产业为基,抢抓发展机遇。以实施“党建+产业”帮扶机制为抓手,围绕农业多贡献、工业挑大梁、消费促升级的工作思路,持续夯实产业根基,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做优第一产业,筑牢农业根基。深化“一村一品一特色”多元发展模式,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公司”三方合作机制,统筹东西部协作、省自然资源厅等方面帮扶力量,协助共建产业园区8个,成功推动海棠万亩中药材、生猪育肥基地等15个农业重点项目落地投产,持续发展壮大“13+6”现代农业体系,为全县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做强第二产业,推动工业升级。以争创“省级百亿工业开发区”为目标,充分借助帮扶单位在项目立项、审批等环节的“绿色通道”资源,全力推进总投资126亿元的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四川顺鸿多金属废料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等26个工业重点项目。大力开展“产业招商、以商招商”行动,力争到2027年实现园区投产企业达18户、产值突破100亿元的目标。做大第三产业,促进消费提质。立足彝族刺绣非遗文化、优质自然资源等本土优势,推动清溪峡古道、海棠古镇旅游等重点建设项目10个,力争到2027年建成一批星级农家乐、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打造特色文旅品牌;联合帮扶单位开展“梨花节”“梨树认养”等主题系列活动,助推村集体经济增收32.7万元,辐射带动周边1100余户群众户均增收5300元以上,实现文旅融合与群众增收双赢。

三是坚持输造并重,提振发展信心。牢固树立“托底不是兜底、帮办不是代办”理念,在政策解读、挖掘资源、县企共兴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实现“1+1>2”的帮扶倍增效益。加大输血动能,拓宽增收渠道。将消费帮扶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与中石化西南石油局合作,在“国基乐购”“前台优选”等销售平台上架农特产品9类53种。通过各方帮扶力量协同推动,累计实现消费帮扶5000余万元,带动1.2万户群众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增强造血功能,培育特色产业。四川产业振兴基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设立规模2亿元的托底性帮扶专项基金—甘洛产业振兴投资基金,重点为县域内急需紧缺建设项目提供支持。深度挖掘区域特色农产品资源,成功注册商标“养椹元”,研发推出甘洛特色NFC桑葚果汁产品,推动特色农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提升活血效能,增强人才支撑。统筹用好托底帮扶资源,深化拓展清单外帮扶事项12项,组织医疗、教育等方面“5类主体”与受扶县形成帮扶“对子”171对,补充急需紧缺人才31名,选派91名优秀干部人才外出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经验;帮助脱贫人口转移就业1050人、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810人,持续为县域发展注入人才活力,激发内生发展动能。

四川党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