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头条
四川激活人才助推发展新动能 文旅聚才,逐梦“诗与远方”

2025-11-12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四川是文旅大省,拥有非遗、文物等六大类文化资源305.7万余处,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等八大类旅游资源24.5万余处。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四川将人才作为核心引擎,搭建平台让人才发挥所长、强化保障明晰发展路径,拓展交流推动跨区域合作,一系列举措为“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注入坚实底蕴与发展动能,也让“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编者

走进四川荥经县大熊猫国家公园,游客可跟随巡护员体验“无痕徒步”。周边不少村民当起了生态向导,或开起了民宿,守着林子就能增收,心里再也没有“保护公园是负担”的想法了。

“这得益于荥经县精准引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帮助开发出生态研学、科普展览等7大系列、20余个特色旅游产品。没有专业力量,深化生态保护、开发文旅产品,这些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荥经县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负责人付明霞介绍,专家团队还探索了“生态股”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入股,形成了“保护—收益—再保护”的良性循环。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之一。如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四川围绕“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建设,把打造高素质文旅人才队伍作为关键,健全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机制,不断激活人才助推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动能。

近日,在巴拿恰云珍羌绣振兴工坊内,羌绣省级非遗传承人陈云珍正指导20多名学员练习“锁针绣”技法。“守护非遗,让非遗‘活’在当下,必须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北川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全县每年专款支持师带徒非遗技能传习,这样的传习所已在12个乡镇落地,培育出100余名高级绣娘。

从守艺到兴业,人才带来非遗蜕变。资中县实施“非遗人才薪火计划”,定期开展“文化解读+商业运营”专题培训,联动传承人与创意团队,系统策划“资中之春”非遗展等活动,将盘破门武术、叶脉画等非遗传统技艺,转化为可体验、可带走的创意产品,形成“展销一体、线上线下联动”的特色产业链,带动商户营收同比增长20%以上。

让文旅资源活起来、火起来,四川为人才搭建好平台,帮助他们深挖本土文化基因,通过故事化表达、产品化转化、品牌化传播,让文旅摆脱“千城一面”“千县一面”,真正成为“锦绣天府·安逸四川”品牌的有机组成。

搭建干事平台只是第一步,想留住人才,还要有看得见的发展路径。针对全省聚集动画、漫画及相关企业160余家和从业人员近5万人等实际,该省出台群众文化“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旅游工程、文旅经济、动漫游戏等10个职称标准,设立专项支持政策,明确在民营企业的艺术专业技术人才能力较强、业绩贡献突出的,首次申报职称时,可根据本人学历、资历、专业水平和工作实绩,参照同类人员评审标准,直接申报相应级别职称,打通晋升绿色通道。

“职称标准一出,更加坚定了我们文化工作者的信心。我愿意扎根这里一辈子。”在安岳县镇子镇工作32年的群众文化馆员颜学昆表示。

今年6月,眉山市举办“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城市单元交流活动,联动黄冈市、惠州市、儋州市串联起散落在10省15城的东坡足迹。

对跨省域不可移动的城市文物景点,如何激活文化内核、引导文旅融合?眉山的东坡人才新政给出了答案。依托东坡行旅系列活动,实施文艺文化人才专项奖励,对在东坡文化研究上有较高学术水平或专业造诣、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才直接给予奖金激励。从各地的东坡书院到东坡故居、纪念馆……沿着苏东坡的人生轨迹,城市、平台、人才之间的交流通道打通了,跨区域的文旅资源也整合起来了。

为了发挥“1+1>2”的效果,川渝联合成立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联盟等12个合作联盟,共同举办中青年人才交流活动,互派干部挂职3批次近20人次,从文物保护、内涵阐释、环境梳理、资源整合、文旅融合、宣传教育等方面持续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取得成效。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我们将进一步健全机制、优化人才引育留用体系,让更多人才扎根天府、服务文旅,为四川‘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动实践夯实底蕴、注入活力。”四川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党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