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员教育 > 党员教育动态
攀枝花市构建“三个体系” 探索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新路径

2025-06-27   来源:攀枝花市委组织部

去年以来,攀枝花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扣“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以体制改革破题、机制创新提质、政策突破增效,系统构建科学调训体系、特色培训体系、基础保障体系,探索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新路径。

构建科学调训体系,破解“供需错位”难题。一是分级分类调训,突出“精准覆盖”。制定基本培训实施方案,建立市、县、乡三级分层,党政综合、经济金融、民生治理的“三层三类”调训体系,差异化设置培训主题。聚焦改革创新、建圈强链、三招三引等重大部署,将项目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纳入专项调训计划,累计调训各级党员干部9万余名,重点领域覆盖率达95%。二是动态管理机制,化解“工学矛盾”。创新“一人一档”调训台账,集成岗位特点、知识短板、参训记录等数据,实行“3+2”弹性学制(利用3个周末、每周2天时间),通过“共富夜校”“周末学堂”等形式,破解基层党员干部“走不开”难题。今年以来,开展市县乡村共同富裕主题集中轮训,镇村党员干部参训率达90%,学习转化率超80%。三是结果运用闭环,激活“学用动能”。突出“学用一体、实战练兵”,开展乡镇党政正职和村党组织书记“1+2”蹲点式培训(先进地区1周培训、2周蹲点调研),要求参训学员结合共同富裕等重点工作提交实践报告,优秀方案纳入市级决策,推动教育培训从“课堂”向“战场”延伸。

建圈强链专题培训班学员根据培训内容进行沙盘推演

构建特色培训体系,实现“量质双升”突破。一是课程体系“三链融合”,强化实战导向。构建“理论链+业务链+实践链”课程框架,理论链突出党的创新理论、中央和省委全会精神以及三线精神党性教育;业务链围绕市委“两试引领、五市并进、共富共美”工作体系开设钒钛新材料、城市更新等专题课程,推出《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等本土特色课程;实践链依托红格南矿开发、山海湖项目等现场教学点开展案例教学。二是师资队伍“多元共建”,打破资源瓶颈。组建“党校教师+行业领军人才+部门领导干部+基层实用人才”师资库,聘请上海、浙江、湖北等地专家学者担任特聘讲师,选派20余名业务骨干赴杭州、嘉兴、黄石跟班学习。创新“导师帮带制”,发挥“四川教育名师”作用,与年轻教师“结对练兵”,指导开发新课程18门。三是培训方式“数实结合”,提升教学效能。打造“云端+实地”混合教学模式,利用四川干部网络学院、浙江大学求是云学堂,打造云端资源300余个,访问量超5万余人(次)。在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火红年华现场教学点等地设立沉浸式课堂,运用现代技术还原三线建设场景,开发“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主题情景党课,党员干部参训满意度达98%。

市委党校(行政学院)2025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举行

构建基础保障体系,凝聚“全域协同”合力。一是阵地建设“一核多极”,优化资源布局。以市委党校为中心,整合本地高校企业等资源,建成“百米钢轨万能生产示范线”“南山一棵树”“中国钒钛馆”等10个特色教学点。携手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嘉兴大学等高校共建“干部教育联盟”,跨区域共享课程200余个、师资50余名。二是制度保障“刚柔并济”,破解执行难题。建立教育培训经费递增机制,财政年均投入同比增长10%,严格训前备案、训中督查、训后评估流程。创新“培训项目竞标制”,鼓励区县、部门申报特色培训计划,市委党校围绕精品党课开发,带动区县开发现场教学点位,给予资金支持。三是活力激发“双轨赋能”,激发内生动力。创新“成长积分+实践赋能”双轨评价体系,在重点基本培训班次中实行“2+3”强化培养模式(2个月基本培训学制、3个月攻坚一线历练),将党员干部参训表现、学用转化成效量化赋分,对在学习培训和项目实践中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学员,建立重点关注和持续培养机制,畅通优秀党员干部人才成长通道。

“三招三引”专题培训班学员在合肥蔚来工厂考察学习

四川党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