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党建 > 农村党建
宜宾市翠屏区探索构建“新农人”培育集聚体系,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人才“活水”

2025-08-21   来源:宜宾市翠屏区委组织部

今年以来,宜宾市翠屏区紧扣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积极探索构建“需求对接—精准培育—全链保障”的“新农人”培育集聚体系,切实让“新农人”既下得去更留得住、既干得好更带得动,推动39名懂技术、善经营、带动力强的“新农人”扎根乡村,探索走出一条人才赋能、产业提质、乡村焕新的特色发展路径。

一是双向对接引,让“新农人”愿意来。针对农村青壮年外流、优质人才短缺现状,打出“乡情牌+政策包”组合拳。情感联结方面,区委人才办牵头联合区农业农村局、各乡镇党委组建“乡村人才联络小组”,通过举办春节返乡座谈会、开展“我为家乡献一策”等主题活动,梳理高校职校毕业生、返乡创业企业家、退役军人等6类重点人群需求,建立“一对一”沟通台账,用“家乡发展变化+亲属关怀”唤醒桑梓情。政策支持方面,出台“新农人”培育集聚行动计划,明确“5类方向+5项支持”政策包,对返乡创业的,给予最高50万元个人创业担保贷款、600万元小微企业贴息贷款;对流转土地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对流转高标准农田用于粮油生产的,给予最高每年200元/亩补贴。今年以来,通过“线上+线下”对接活动,带动36个乡村振兴项目落地、总投资近3亿元,涵盖茶叶种植、农文旅融合等多个领域。

二是多维赋能育,让“新农人”留得住。坚持因材施教、按需滴灌,创新三种模式破解“新农人”能力断层问题。坚持“龙头带动”强链条。聚焦茶叶、晚熟柑橘等优势产业,推动“国企+民企+‘新农人’”协同发展。在金秋湖镇,由区属国企提供标准化茶园和厂房,引入浙江增荣食品机械公司共建智能化生产线,配套建设茶文化研学基地,形成“种植—加工—体验”全链条,带动周边500余户茶农户均年增收8000元。坚持“资产盘活”拓空间。针对部分停业景区、闲置农房等资源,推行“‘新农人’+运营团队”模式。思坡镇叁屿瀑布咖啡团队租赁会诗沟500亩停业景区,打造集咖啡品鉴、亲子露营于一体的近郊文旅综合体,同步开发咖啡渣微景观等文创产品,年吸引游客1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通过餐饮、民宿经营实现增收6.4万元。坚持“科技赋能”促转型。依托四川轻化工大学等高校资源,在李庄镇建立“专家+‘新农人’”联合实验室,由茶学专家团队提供黑茶精深加工技术支持,建成茶酒联产生产线,开发茶酒、抹茶、保健茶等产品,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推动传统茶产业加速向科技型、高附加值方向转型。

三是全程助航护,让“新农人”干得好。建立“政策+服务+机制”三位一体保障体系,为“新农人”成长保驾护航。在资金支持上,设立500万元产业扶持基金,优先支持“新农人”项目建设。对基础条件好、发展前景广的项目,灵活采取“财政支持一点、公司参股一点、集体注资一点、银行贷款一点”模式给予资金支持。在服务保障上,实行“三级联系”机制,由区委组织部统筹协调,区农业农村局提供技术指导,乡镇党委落实属地责任,为“新农人”配备“服务专员”,建立“一人一档”成长档案,动态跟踪项目用地、用电、用工等需求,已协调解决用地指标、资金技术等发展难题46个。在动态管理上,推行“中期评估+优胜劣汰”机制,对20个重点培育项目定期开展效益评估,对进展缓慢、带动效应弱的项目及时调整资源,对表现突出的给予额外奖补。截至目前,已培育区级“新农人”领军人才10名,其中4人入选市级“乡村振兴人才库”,带动就业1200余人,真正实现培育一人、激活一片、致富一方。

四川党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