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3 来源:开江县委组织部
近年来,达州市开江县探索实施“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互融”发展模式,积极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通过精细化政策扶持、创新型平台搭建、高品质生态营造等措施,切实激活人才发展引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机制创新强根基,推动产才融合。一是政策精准滴灌,释放人才集聚效能。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政策体系,先后出台《开江县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八条措施》《开江县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等10余项政策制度。设立50个专项编制引进紧缺人才,依托“达人英才计划”成功引进水产养殖、稻渔综合种植养殖、食品精深加工等领域高层次技术人才100余名,为特色产业发展汇聚力量。二是“头雁”引领振兴,厚植乡土人才沃土。实施“达人返乡计划”,累计回引在外优秀人才700余名,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1000余人(次),成功选育省级农业领军人才、农业经理人40余人。组建53人网销联盟和123人的电商管理员队伍,开展电商人才培训1000余人(次),为乡村特色产业注入“源头活水”。三是优化服务生态,营造暖心留才环境。打造人才公寓140余套,集成落户办理、子女入学、医疗绿色通道等20余项服务,切实解决20余名人才后顾之忧。常态化举办“才聚开江·智启新程”等交流活动20余场,通过“田城先锋”微信公众号、“开江发布”APP等信息平台,广泛宣传欧云文、邓辉洪等优秀人才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先进事迹,在全县营造起“尊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
产教融合固根本,推动产业升级。一是校企协同育人,破解人才短缺难题。探索订单班、职普融通班等育人模式,县职业中学与10余家企业深度融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累计输送汽修、服饰设计与制作等专业人才300余人。打造田城产教融创园,建成5个集教学实训、生产实践、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推行“新型学徒制”,邀请曾强、王茂华等技能大师现场授课指导,学生在各级技能大赛中获得奖项30余项,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二是提升平台能级,筑牢产业发展支撑。成功建成现代稻渔产业研究院、万达开食品工业研究院、“稻渔星创天地”孵化平台,2家企业获评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场。这些重大平台已成为推动开江县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三是推动科技下沉,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组建科技服务团4支,定向召集300余名行业专家深入基层开展技术帮扶,解决企业重大技术难题20余个。依托“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吸纳222名专家入库,按领域分类组建农、林、牧、渔4个专项服务团,以“组团式”服务模式下沉田间地头提供指导,推动技术攻关与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
区域联动拓维度,推动协同发展。一是融入区域雁阵,实现资源互补共赢。深化南充—达州结对发展合作,与嘉陵区共建桑茶产业产研基地,与西华示范大学开展合作办学,促进教育资源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联动万达开区域,与梁平区、长寿区签订《明月山人才发展联盟协议》,联合举办各类引才活动40余场,柔性引进重庆三峡医院博士医师8名、医疗卫生领域专业人才10余名,推动区域内人才共育、平台共享、政策互通。二是推进农旅融合,打造特色人才名片。建设稻渔园区农业科技人才示范区,打造现代稻渔产业研究院及远程博士工作站2个,高标准建成红花山“森林芯片”林科所,逐步形成“农业+文旅+生态”的特色人才集聚模式。截至目前,全县农业园区数字化覆盖率达79%,科技赋能让乡村产业焕发新活力。三是开放聚才引智,链接高端创新资源。柔性引进王继文、马旭洲等4个专家教授团队,为宝源白鹅养殖、民生渔业发展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撑,助力产业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深化与上海海洋大学、四川文理学院等10余所高校合作,加速“开江智慧”向“开江创造”转化。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截至目前,全社会研发经费超7600万元,高新技术产业营收突破25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6亿元,有力推动科技进步加速转化为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