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0 来源:江油市委组织部
近年来,绵阳市江油市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聚焦破解重点群体就业难、工作不稳定等问题,持续在明需求、优培训、建平台上发力,推动工厂建在社区里、工位搬到家门口,实现群众就近就便就业,让幸福日子看得见、摸得着,走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路子。
摸需求、精服务,荐岗促就业。一是一线摸排明需求。依托社区劳动资源监测点,组建由党员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热心居民等组成的红马甲服务队71支,通过入户走访、坝坝会、居民议事会等形式,常态化摸排掌握返乡人员、高校毕业生、居家妇女等群体的流动与就业等信息,做到人数清、情况明。二是清单管理精服务。推行求职意愿、技能状况、服务需求“三张清单”管理机制,监测更新就业动态,实时捕捉就业意向与技能短板,精准把握群众关切,扎实做好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等帮扶服务。今年以来,已收集就业需求9类4.3万余个,为精准服务锚定方向。三是线上线下拓岗位。探索“零工早市+就业集市+人才夜市+岗位超市”特色场景化求职招聘服务,推出“太白职夜”就业服务品牌,采取送岗到镇街、送岗到村社、送岗到楼院方式,开展“小专精”专项招聘服务活动42场,助力1.3万余人就业。自主开发“智慧人社”一站式服务终端,涵盖求职招聘、就业创业、劳动维权等30余项服务内容,已在18个人员密集社区投入使用,惠及群众超8万人(次)。
“太白职夜”招聘夜市
强联动、分类训,提能扩就业。一是校地院企联动育。依托绵阳工业技师学院、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等院校师资、场地、设备资源优势,聚焦特冶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技能人才需求以及社区社会企业咖啡馆、编织社等用工实际,采取“企业点单+政府制单+院校接单”模式,组织17个培训机构灵活开展就业培训,投入培训经费100余万元。二是分类设课强赋能。组织、人社、妇联等部门(单位)坚持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为出发点,面向农村转移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开设红色电商主播、母婴生活护理、家政服务等9项职业能力培训课程,累计培训700余人。针对在校大学生和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结合其专业背景,开设养老护理员、保育师等职业能力等级培训4期,进一步拓展就业空间。三是科学管理增实效。严格开班审查,对学员身份、教学课时、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等进行重点审核,从源头杜绝无效培训。培训期间采取“日常检查+随机抽查”“现场核查+视频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检查学员到课、教师授课等情况,确保培训过程规范、学员学有所获。
强体系、搭平台,共建稳就业。一是构建三级服务体系。依托市级人力资源市场、乡镇农民工服务中心、村(社区)就业服务站,规范建成市级零工驿站1个、乡镇(街道)就业服务站24个、村(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站127个,为近43万名群众提供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等“一站式”服务,将服务平台延伸至社会治理最前沿。二是培育建设社区工厂。采取“政府+社区+企业”模式,由社区党组织牵头高效盘活闲置资产,招引饰品加工、李白诗意绣、非遗草编等创业项目入驻,将工厂建在“家门口”,提供灵活就业岗位200余个,助力1500余名居家妇女、大龄劳动者等稳岗增收。三是探索组建强镇公司。乡镇(街道)整合村(社区)资源,探索成立镇集体经济公司,深度挖掘辖区内土地、物业、人力、商圈等资源潜力,通过就业带动、入股分红等方式,建设新经济新业态创业就业中心、美食街等,创造岗位50余个,实现营收超百万元。
德胜社区社区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