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专题 > 党员学习参考清单“每月送” > 2025年06月 > 一个好案例
巴中市恩阳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突出 “微课堂、微课程、微评议”

2025-05-27   来源:巴中市恩阳区委组织部

【背景】

受限于党员教育阵地场所不足、课程质量不高等客观因素,农村党员在教育培训中存在形式单一、教育资源下沉不足、活动开展质效不高等问题。近年来,巴中市恩阳区着眼充实基层党员教育内容,丰富党员教育形式,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升级教育阵地、开发精品课程、健全评价体系,扩充教学“增量”,推动基层党员教育培训提质增效,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做法】

布局“微课堂”,打造“家门口”教育点位。依托城区街道和中心场镇原有阵地、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农民夜校、农家书屋等场地等资源,打造可容纳150人以上教学点位11个。依托柳林食品工业园、明阳小微企业园等实训基地,西南村葡萄、五岭村猕猴桃、来凤村芦笋、鹿台村林下养殖等种养基地和恩阳古镇红色教育基地,打造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操作体验基地185个。对远程教育平台进行改版升级,全域配备电脑、投影仪和音箱等设备,利用“恩阳组工”党员教育矩阵、网络在线资源,随时收看收听中央和省市优质党员教育资源。分村建立村级集团网和QQ群、微信群,定期推送学习资料、发布动态信息,打造“网络课堂”,开设“指尖课堂”,不断丰富党员教育课堂“内核”。

WPS图片(1).jpeg

党员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巴中市恩阳区芦笋产业园一景

开发“微课程”,发挥“名师团”率带作用。运用省、市、区三级党员教育师资库资源,打造书记讲党课、干部讲政策、专家讲技术、先进讲经验、村贤讲传统等“微课程”5门,配套开发富有“泥土气息”的微党课25部。活用恩阳古镇中川陕革命苏区遗址、列宁模范学校红色资源,开发现场红色研学课程3套。借助开展“万堂示范课下基层”活动,将整合过后的教育课程向基层一线倾斜。推行“授课村组织点单+基层党委派单”形式,采用“一堂课、双讲师”授课模式,将政治理论融入形象生动的实践课程中,破解党性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两张皮”。推动全区134名党员教育战线师资下沉基层,开展讲党课活动257场(次),激发农村党员率带引领作用。

WPS图片(2).jpeg

组织党员到德廉教育基地“问心堂”开展现场教学

开展“微评议”,提升“示范课”送学质效。为加强党课质量,避免“一训了之”,通过在课后设计“你评我改”等环节,获取最真实、最有效的反馈意见。加强制度联动,与村(社区)党员积分挂钩,利用区级讲师业务熟、距离近、授课氛围好等特点,邀请群众在课后现场发言点评课程并给予积分奖励,面对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遵循基层党课的特点、规律和要求,设计形成“1+3”基层党课评价体系。当场发放《教育教学评估表》,由学员按照“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四个等次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态度量化打分、累计积分,年度积分作为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建立学员档案,对其基本情况、参学次数、学用转化等全面纪实,实行积分管理、累计折算,年终积分达90分以上的,优先协调政策支持,帮助发展致富项目,增强“造血功能”;根据评价结果动态调整“微课堂”局部设计,提升名师课程质量,完善师资库,每年评选一批党员教育名师,不断建强党员教育师资队伍。

WPS图片(3).jpeg

邀请省级党员教育师资库讲师开展集中授课

【成效】

一是充分发挥农村闲置阵地效能。整合党群服务中心、远教终端站点、红色驿站等资源,结合革命传统、生态文明、产业发展、人文风俗等资源优势,开展党性教育、就业技能、特色种植养殖等培训,构建党校+基地+现场教学点的“1+1+N”党员教育培训“微矩阵”,形成党员教育的全域辐射效应。二是打造“专属”课程体系。优选党员教育师资,结合党员教师自身特长,围绕农业特色课程、相关政策解读、会议精神宣讲等方面,打造专属配套课程23套,形成“课程清单”。引导51名省(市、区)党员教育师资库讲师到机关、产业园区、村(社区)开展“万堂示范课下基层”活动,完成宣讲活动64场(次),全年共3000多名党员参加活动。三是建立“双向”评价机制。将评价“指挥棒”交给听课学员,采用“现场沟通+问卷评分”方式,对授课内容按照“1+3”基层党课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设计“你评我改”环节,提高授课双方参与度。灵活运用评价结果,动态调整“三微”内容。2024年收到反馈建议24条,调整微课堂布局4处,优化配套课程10套,不断推动基层党员教育走深走实。


四川党建微信公众号